WFU

slider

善終套餐?多職種守護基層(台中在宅沙龍系列)




多職種合作的在宅醫療 守護社區老小

整理、紀錄/李宜芸

在宅沙龍第二發、台中首發,邀請到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兩位理事,和康神經內科診所董一鋒醫師、中國附醫復健科張欽凱醫師為台中沙龍第一場展開序幕。現場有超過20位來自各行各業、各年齡層的民眾,對「在宅醫療」如何改變自己未來生活、改變現在長輩的照顧充滿好奇。


董醫師除了談到現有居家醫療的相關制度外,更提及他一年多前受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感召,決定投入在宅醫療。他每週有兩個下午,拉下診所大門,帶著護理師走訪台中各個角落照顧病人,至今每個月平均訪問約50個人次。

▲董一鋒醫師介紹台灣在宅醫療學會


董醫師也提問請現場聽眾反思:人從開始生病到離開,平均需要折磨7年,我們該思考,插管、CPR甚至使用葉克膜到四肢發黑的「死亡套餐」是我們要的嗎?


而就在前兩週,他開出了醫師生涯中首張死亡診斷。如何陪伴這位中風6年的患者走完人生這哩路,需要家屬與醫師同心合作。

他描述,接到家屬電話時,到場看到患者呼吸沈重,他心裡就有底了。「積極一點就是送到醫院插管急救,」他問病患與兒子。照顧父親多年的孩子很了解父親狀況,他們選擇順其自然。董醫師也開了口服抗生素,「吃吃藥,若他能過這關也很好。」不久後,他接到兒子的來電,病患如他生前意願,在家安心的過世。

與談的張欽凱醫師則與大家分享這兩年他到日本見學、第一手的在宅醫療紀錄。現場秀出在宅醫療醫師到府訪視病患、護理師如何協助民眾將藥物分成每週、每天三餐,方便民眾用藥等影像,聽眾看得頻頻點頭。

▲張欽凱醫師分享日本在宅醫療見學經驗

而在宅醫療多職種合作的特性,並與社區鄰里長互助合作,也不只是照顧身體,也能撫慰患者甚至照顧者的心靈。有聽眾分享家族的故事,提到長輩憂鬱想不開,若有多職種的合作,讓心理師、諮商師加入,或許能在憂鬱前期就注意到長輩的狀況,以免憾事發生。

現場亦有醫學生分享,多數同學對未來的想像多半只有在醫學中心努力生主治,再回到家鄉開業,而在宅醫療可以讓醫學生對未來的路能激發更多想像。

現階段的在宅醫療革命尚未成功,董醫師坦言,現階段投入在宅醫療,「不是善心就是佛心,」希望未來制度更完善、有更多基層醫師願意投入。

▲民眾好奇提問,在宅醫療整合不同職種、尊重每個病患的原則與特性,只能實踐在臨終患者身上嗎?